欢迎来到企如云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关于印发重庆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2-29 09:59:07

关于印发重庆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经信通信202125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委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现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1223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市委、市政府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适应新时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打造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创新集聚地、全国领先的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示范高地。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一是规模效益全球知名、全国前列、西部领先2020年,全市笔电产量7882.2万台,较2015年增长41%,约占全球近4成,连续7年保持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智能手表产量超2000万只,约占全球2成,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表制造基地。手机产量1.3亿台,约占全球1/10,较2015年增长约40%,成为全国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智能终端产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65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360.8亿元,约占全市规上电子制造业总产值近七成,约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两成。2020年,规上企业人均产值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3利润总额突破110亿元,较2015年提升约15%

二是研发创新与智能制造成效明显。十三五时期,我市已落户英业达、纬创、紫光华智、传音等行业著名企业研发中心和中国信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万盛天馈线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超高清视频产业基础发展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等一批研发检测平台。整机企业加速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平均提升约19.9%单台产品经每工序时间平均下降约18.2%,产线换线时间平均下降约36.8%;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28个、智能工厂5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1个。

三是产品种类愈加丰富。十三五时期,我市主要智能终端已涵盖PC(笔电、平板电脑、台式机、一体机)、手机、显示器、智能手表、家用服务机器人、智能门锁等。形成以福玛特、优必选为代表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以峰米科技为龙头的激光电视、智能投显,以云丁科技为龙头的智能门锁等新型智能终端细分领域产业优势。零部件领域大批全球行业前3名的龙头企业深耕我市,如京东方、联创等领军的显示产品;群光、冠宇等引领的3C电池;华通电脑、方正等领跑的印刷电路板;天实精工、诚瑞光学等领先的光学或声学模组;大泰、英力等代表的精密结构件等。

四是品牌集聚稳步提升。PC产业已汇聚惠普、宏碁、华硕、华为、苹果等全球著名品牌商,手机产业已落户OPPOvivo、传音等3家全球出货量前六的手机品牌商。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现有规上企业290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亿元1家,超百亿元企业达10家,超十亿以上企业达20家,超亿元以上企业达39家。2020年,达丰成为重庆第一家千亿级电子终端企业,英业达获评第七届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

五是开放型经济稳定器作用凸显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76.3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1倍,对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贡献率52.9%,是我市工业外循环的主体和增长的第一动力。达丰、英业达、翊宝、旭硕、纬创、仁宝、鸿富锦等7家企业位列2019年中国出口企业200强,其中,达丰以出口额743.9亿元位列榜单第10位,成为重庆首次入选中国出口企业排行榜前十企业。

(二)面临形势

1.机遇

技术革新迭代,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赋能终端产品,推动其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并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孕育万亿级的新兴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终端使用数量将达400亿台(部),平均每人将拥有 5个智能终端,同时,万物互联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按照硬件占比30%计算,全球智能终端的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美元。重庆要紧抓新时期智能终端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持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多重战略叠加,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核心作用,助力智能终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意见,重庆也已将(智能终端产业)作为全市重点优势产业培育,由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产业纳入重点发展方向。央地一系列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格局重构,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展示新机遇。新形势下,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当前,智能终端产业已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原都市群等为核心的多个产业集聚带,但随着沿海区域综合成本的上升,智能终端产业从沿海区域向成渝城市群转移趋势明显。重庆要利用新格局下区域共同发展新模式,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资源的有机联动和发展红利的互补共享。同时,重庆已构建起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贸易大通道,深度融入RCEP建设,全面拓展和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为智能终端产业要素集聚和产成品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2.挑战

国际政经环境复杂多变,重庆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美竞争持续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造成结构性冲击,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智能终端产业布局将朝着区域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近年来,伴随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东南亚地区对智能终端制造环节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市智能终端产业面临外迁风险。

产业生态迫切需要持续优化,重庆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面临量质齐升压力。目前,我市终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如处理器、硬盘等主要依赖进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中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投入强度较弱。为承接沿海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周边省市在企业、人力、资本的引进培育上持续加大优惠政策,我市招商引资难度在不断提升。

面对制约我市发展的多重因素,需要充分利用我市智能终端产业规模优势,积极推进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夯实配套体系的底盘,通过的提升带动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部署,聚焦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价值链,按照创新驱动、引培并举、固链延链、数字赋能思路,深入实施稳链建链强链、创新能力提升、数字智能化赋能、重大项目攻坚、特色园区提升五大行动,着力做优做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智能手机等两大地标特色行业,大力发展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终端、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终端等四大潜力行业,培育壮大印刷电路板、精密结构件、3C电池、摄像头、显示模组、智能传感器等六大关键零部件行业,全力构建246产业联动发展体系,持续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为我市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创新研发投入,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延伸;扶持终端产业众创空间发展,提供开放的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引培并举,规模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是我市工业的基本盘,引进增量、盘活存量仍是做大产业规模的首选之路。将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谋划,持续加大与全球及国内智能终端产业核心区域对接力度,集中本地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龙头项目,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持续推动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化发展。

固链延链,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的纵向(上下游)、横向(同类企业)整合、延伸,加快锻长板、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链条,强化整机本地配套能力,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根植性。发挥智能终端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入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重点带动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向重庆集聚,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链纵向与横向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数字赋能,智慧发展。以数字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制造方面,进一步提高装配、检测、物流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装备普及率,完善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打通设备、产线、系统、车间相互间信息化瓶颈,重点培育打造全球灯塔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并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速度,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在产品方面,鼓励企业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不断植入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实现智能终端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发展目标

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速8%。进一步巩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地位,新培育形成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终端、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终端等一批百亿级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产业链特别是本地配套体系进一步健全主要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供应链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打造成为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到2025年,力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累计数量突破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全覆盖,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全产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核心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设施、产业人才等基础创新平台要素加速集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技术先进、产品创新的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创新集聚地。

质量效益实现新跃升。到2025年,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2家、百亿级企业12家、十亿级企业30家,市级及以上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60家,认定市级及以上驰名商标或重庆名牌12个。园区特色发展能力、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3个以上,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1个,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示范作用持续提升,打造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智能终端产业园区体系。

数字化赋能实现新跃升。到2025年,智能终端产业绿色化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国内领先。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安全的发展要求,严守准入底线与排放标准,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智能终端企业基本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力争建成12家全球灯塔工厂、打造5座智能工厂和50个数字车间,加快形成未来工厂梯队,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示范高地。

三、发展方向

(一)做优做强两大地标特色行业

1.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巩固与全球PC品牌企业和代工企业战略合作,保持订单规模总体稳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和链主企业,重点发展具备全面屏、多协同、大屏高清显示、轻薄便携等特点的PC终端产品。引进服务器领域研发机构,争取布局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并重点突破国产GPU等器件,用于AI、高性能计算的芯片设计技术研发。顺应5G产业发展趋势,着重发展天线、滤波器、小基站等关键核心、高附加值产品。

2.智能手机。扩大与全球知名手机品牌合作关系,促成智能手机产能集聚,提高智能手机本地集中度,打造中国西部全品类智能手机研发制造基地。推动手机企业加强屏幕折叠(弯曲)架构、低功耗长续航、智能手机快充等技术研发,丰富可折叠屏幕手机、基于AI 技术辅助摄影手机、120Hz刷新率高性能显示手机等高端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应用于安全智能、三防智能、老人智能等特色产品上,提升产品性能,拓展智能手机市场空间。鼓励推广北斗导航。

(二)大力发展四大潜力行业

3.智能穿戴。着重发展智能眼镜、智能手环、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蓝牙耳机等产品。鼓励增强语音交互、无线连接、智能传感、与手机协同等功能,增加心率检测、摔倒报警等新功能,围绕低功耗与高效能的智能人机交互、柔性可拉伸器件、微型化供能、短距离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创新。结合我市智能终端产业配套体系优势,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突破面向海量用户数据的大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4.超高清视频终端。支持激光电视、智能微投、新型智慧商显、高清机顶盒、AR/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影院等终端产品研制。聚焦数字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支持企业通过业务转型、生产线提档等方式发展超高清产品。支持开展超高清节目内容制作,加快超高清电视频道建设,丰富终端应用。加快研发MicroLED(微发光二极管)、QLED(电致发光量子点)、COB LED(板上芯片封装)、SMD LED(表面贴装发光二极管)、Mini 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激光显示、3D(三维)显示、全息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强本土企业培育。支持超高清视频在工业、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示范应用。

5.服务机器人。支持扫地、教育等类型服务机器人企业进一步提在定位导航、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无线连接、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研发创新,丰富服务功能,提升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水平,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聚焦家用、公共服务、商用等领域需求,鼓励发展工具、引导接待、末端配送等类型服务机器人,不断解决核心需求,拓展应用场景,丰富产品种类。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开发,向多任务多场景服务机器人发展。

6.智能家居终端。以服务化发展和个性化定制为抓手,大力发展智能门锁、智能家电(空调、冰箱、洗碗机等)、智能安防等产品,不断丰富智能家居终端谱系。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适应家庭应用场景,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术应用研究,加快多模态生物识别、互联互通、空中下载(OTA)、无线充电、人机交互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智能家居终端附加值。

(三)培育壮大六大关键零部件行业

7.印刷电路板。紧跟消费电子芯片微小化发展趋势,推动企业研发任意层高密度连接板(Any Layer HDI)和类载板高密度互联(SLP HDI)等中高端产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环氧树脂、聚苯醚树脂等有机基板和无机陶瓷基板产品,布局芯片级封装基板(CSP)、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用芯片封装基板(FCBOC)、射频及数控模组封装基板(RF AND Digital Module)、球栅阵列/插针网格阵列/栅格阵列封装基板(BGA/PGA/LGA)等产品。面向高端服务器、通讯设备、消费电子等专用领域,重点研发高性能、轻薄化小尺寸、高集成化、高耐用的中高层产品。

8.精密结构件。重点研发高精度外壳与零组件产品。加快导入CNC精密金属结构件全制程生产,持续推动本地精密金属结构件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企业不断研发新型塑件成型、模内镶件注塑(IMD)等模切件先进工艺,持续提升模切件设计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引进3D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机壳成型工艺,不断丰富精密结构件产品种类。积极推动本地企业完善终端产品功能件支撑保护等结构功能,开发天线兼容、电磁屏蔽、散热、防水防尘等非结构化功能。加快冲压紧固件产业生态建设,发力上游冲压、注塑、锻压、压铸等模具制造,实现精密结构件的智能化、数字化高效生产。

9.3C电池。积极发展适配各类智能终端的大容量、轻薄电池,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3C电池产业量质双提升。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快推进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稳步提高锂电池成组、电芯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金属锂、碳酸锂、磷酸铁锂等基础锂材料生产。推动高镍系、高电压三元等正极材料的应用,研发高容量、长循环、低成本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开发基膜厚度介于812微米之间的动力电池隔膜产品。强化锂电池产业合理布局与资源整合,推进锂电池及关联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和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10.摄像头。面向智能手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摄像头市场需求,着力发展超高清摄像头、3D摄像头、智能化摄像头等高端产品,支持企业布局潜望式镜头、TOF镜头、3D Sensing等先进技术领域产品。发展三摄、四摄摄像头模组组装,推动COB技术封装向MOBMolding On Board)、 MOCMolding On Chip)衍进,提升封装性能。鼓励提升滤光片、光学衍射元件、自动对焦执行器等部件本地供应能力,形成完整的摄像头产业链。

11.显示模组。重点发展电容感应式触控显示模组,并加强智能语音、机器视觉等技术应用,向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拓展,健全产品谱系。鼓励企业提升产品制造工艺,并布局Mini LED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围绕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Pad banding(边框弯折技术)、COP技术(PI衬底上绑定IC技术)、AA HOLE(摄像孔)一体化切割技术等关键技术,组织技术攻关,提升技术水平,形成本地特色。支持企业快速提升产能,提高本地供货能力。

12.智能传感器。聚焦智能终端整机需求,重点发展温度、压力、惯性、速度、光电、声学等类别的智能传感器。加强新型敏感材料、先进纳米材料、核心功能材料的研发和技术革新,稳步提升智能传感器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和供应能力。推进MEMS传感器仿真设计、MEMS先进制造工艺、MEMSIC工艺融合技术攻关,推动发展器件级封装、MEMS晶圆级封装、无引线封装、三维封装和批量测试校准技术等关键封测技术和多传感集成、多信息融合、自校正、自补偿、自判断、自决策等智能化技术,全面构建高水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体系,引领智能传感器创新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稳链建链强链行动

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发展本地配套体系,着重推动印刷电路板、精密结构件、3C电池、摄像头、显示模组等重要零部件行业做大规模,强化本地供应链韧性。系统梳理国内外直接、间接供应商,重点评估高像素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加强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强化信息共享,细化问题处置。

推动产业链建链育新和强链升级。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智能手机整机企业扩大在渝投资规模,加强产品形态、功能上创新,推动终端产品种类拓展和档次提升。引进培育一批整机企业,促进电路板、智能传感器等重要零部件企业来渝布局。支持链主企业优化整合生产、供需等上下游环节,加强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努力增强本地配套能力。引育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终端等领域企业、项目和平台。

(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产品研发。滚动编制关键技术需求目录,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产品的融合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支持链主企业、重点企业积极承接科技专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产业技术、投放一批拳头产品。鼓励重点培育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整机+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智能终端品牌企业来渝布局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研发平台。支持高端创新载体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推进智能终端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或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

重点培育创新型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骨干企业,力争发展成为技术实力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智能终端领域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鼓励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长期专注细分领域的研发制造、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加强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品牌培育,向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方向发展。

(三)数字智能化赋能行动

打造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开展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进一步提高装配、检测、物流等环节自动化工艺装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率,逐步实现生产设备以及生产环节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推动企业加快搭建或融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幅提高生产线柔性化水平,为承接更大规模、落地全品类终端制造能力奠定基础。

全面开展高水平技改。重点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发挥终端产品规模化生产优势,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全球灯塔工厂。用好数字化车间”“创新示范智能工厂等鼓励政策,重点加大组装、检测、仓储和物流分拨等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力度,逐步实现组装检测段关键环节、物流短驳关键区域少人化、智能化,建设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鼓励企业加大绿色制造投入,开展研发设计,在电子能源输入、制造耗能、固废处理等环节推广使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工艺,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建设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按照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开展废旧家电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家电产品的终身利用。加大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废旧终端产品循环利用,走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

(四)重大项目攻坚行动

全面落实链长制部署。聚焦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要素、配置资源,精准施策,加速形成产业链核心凝聚力。动态调整在建项目、签约项目、在谈项目、重点招引企业和机构、创新平台、困难问题等清单台账,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作落实。围绕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方向,瞄准终端品牌企业、整机+配套龙头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三条主线,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用好我市政府引导类股权投资基金,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滚动引进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塑成产业链条上新的增长点。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重点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围绕紫光华智电子数字工厂、峰米科技重庆总部基地、冠宇3C锂电特色产业园、捷荣手持终端科技产业园、台达电子西部制造基地、深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云丁科技智能安防设备产业园等33个智能终端产业十四五重点项目,推行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投达产率,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五)特色园区提升行动

优化全市产业布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引,围绕我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链共建共享,加快形成差异化、集群化协同发展格局。对中心城区,发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旗舰作用,重点布局产业链整机研发制造、销售结算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环节,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建设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对主城新区,重点强化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增强全产业链本地供货能力,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鼓励结合实际建链育新和强链升级,加快融入全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加强园区品牌建设。鼓励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发展较好的产业园区创建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争创加工贸易转型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等品牌。支持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永川区创建海峡两岸智能终端产业经济合作区;推动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做大保税维修、保税研发检测等新兴业务,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创新融合发展。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借鉴推广REIT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建设集写字楼、标准化厂房、员工食堂、人才公寓于一体的智能终端产业科创基地,打造智能终端领域新锐品牌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集聚平台。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从检验检测、咨询规划、培训实训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向拓展,提升园区产业生成能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高起点做好产业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配套完善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商务等生活服务设施,丰富园区功能,构建生产宜业、生活宜居的产业生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市经济信息委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区县开发区科学研判产业形势,系统谋划产业发展,扎实做好编规划、强服务、大招商、抓创新等重点工作,形成面上指导、重点突破、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形成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学术专家、专业研究机构沟通机制,对产业方向选择、重大引进项目评估、国内外产业政策资源对接、政府资源扶持的规模和方式等提供咨询意见与具体帮助。

(二)加大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鼓励类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关税、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政策扶持效益。按照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原则,综合用好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相关领域财政资金,重点对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产业带动性强、行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招引、骨干企业上市、设备投入、创新创牌等方面予以奖励。

(三)畅通融资机制

引导各类科创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向智能终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产品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倾斜,不断强化产业投融资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终端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权融资、知识产权和项目融资、上市融资等形式直接融资。

(四)强化人才支撑

重点围绕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方向,全方位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激励和服务体系,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中高端人才。加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全市智能终端产业需求结合程度,以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形式打造智能终端产业职业工程师队伍。

(五)完善公共平台

结合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支持发展研发设计、中试孵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品牌管理等方面公共服务平台,加强PC、手机、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超高清视频、5G终端等方面研发检测认证平台建设,鼓励平台、协会、企业等主体制订或参与制订行业标准。依托行业协会、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渝企云政策大数据系统自动抓取推送

文章来源: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阅读人数:191(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