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区人民政府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如何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如何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19
五月十八日,中共重庆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5月1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全会决议。全会召开对重庆有何影响?重庆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5月18日,市委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此次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权威解读。
重庆有哪些比较优势?
重庆科技创新有六方面优势:国家战略定位优势,特殊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良好生态优势,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平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拥有哪些比较优势?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赋对此进行了解答。
王赋认为,重庆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国家战略定位优势。党中央对重庆提出了“两点”“两地”“两高”、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目标定位。二是特殊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国家东西互济、海陆统筹的战略要地。三是产业基础优势。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同时,还是老军工基地,技术实力雄厚。四是良好生态优势。一方面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五是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六是科技创新资源平台优势。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智博会等各类平台,为新技术运用、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广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空间。
创新资源如何更好集聚?
我市已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91家,建设了一批科研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引进创新资源的带动作用,加快集聚创新力量。
“近年来,重庆盯紧抓牢大数据智能化主方向,出台并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筑巢引凤、近悦远来,资源集聚成效明显。”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对我市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相关情况,以及下一步部署安排进行了详细介绍。
许洪斌说,我市已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91家,其中:高校45家、科研院所25家、大企业研究机构19家、顶尖科学家团队2个。
建设了一批科研平台,其中:研发机构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孵化了科技型企业71家。
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其中:院士团队14个、国家级人才69名、海外人才188名。
开展了一批项目攻关,研发项目547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0项,获自主知识产权232项。
“针对全会提出的‘加快集聚用好创新力量’,重庆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充分发挥引进创新资源的带动作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许洪斌称,首先是形成空间集聚的优势。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突出科学主题、聚焦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突出技术创新主题、重点建设产业创新高地,联手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并以此为示范,带动“一区两群”的科技创新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发展。
其次是形成科技为产业赋能的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下一步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补链成群、强强联合,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生转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用融通创新的新动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三,形成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下一步将落实好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一事一议”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引进资源,扩大开放合作,围绕“四个面向”,打造一批“重庆实验室”,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长江模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提升、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轻金属、工业大数据、病理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创新基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庆贡献。
服务措施如何保障?
实施20条举措解科技工作者后顾之忧。比如,为高层次人才筹集公寓1万套,为青年人才筹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万套,定向配租等。
“重庆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共20条举措,旨在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无旁骛创新创造,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功立业。”发布会上,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合清围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介绍了有关情况。
一方面市科协将用心用情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着力精准聚焦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尽力为科技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
例如,在生活上,提出“解决好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看病就医问题”。比如,为高层次人才筹集公寓1万套,为青年人才筹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万套,定向配租。在工作上,提出“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优化出入境服务、优化法律服务、优化休假疗养服务”。同时,还提出“建立联系服务机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主动联系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聚识聚智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着力打通一些制约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关键堵点,为科技工作者“松绑加油”,让他们能够凝神创新、聚力发展。
例如,在学习教育上,提出“举办科技英才专题研修班”。在创新创造上,提出“动态发布科技创新需求、成立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和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
在成长成才上,提出“实施重庆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支持科技工作者申报表彰奖励”。在放权松绑上,提出“全面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在平台搭建上,提出“支持科技工作者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一流科技社团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在氛围营造方面,提出“讲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故事”。
为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市科协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督办落实台账,健全宣传引导机制,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实事办到科技工作者的心头上。
重庆的目标是如何制定出的?
既对标对表精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又紧密结合重庆具体实际。充分考虑了导向性、可行性、衔接性。重庆有信心、有实力、有举措确保目标实现。
本次全会明确提出了重庆市科技创新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系列发展目标具体是怎么安排的?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建国表示,重庆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充分考虑了导向性、可行性、衔接性。重庆有信心、有实力、有举措确保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董建国介绍,在目标体系上,既对标对表精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又紧密结合重庆具体实际。在目标选择上,形成了具象的目标引导。同时,更加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这个科技创新的主方向和产业科技创新这个主战场,提出了“产业科技创新在全国有鲜明特色”“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在目标设定上,全会既考虑阶段性特征,又考虑支撑条件,确定了2025年、2035年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董建国表示,当前,重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仍然面临一系列老的难题,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完全有信心、有实力、有举措确保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他分析,一是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赋予了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历史任务,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部署,以及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等系列科技创新试点示范任务,为重庆带来了诸多政策利好,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赋予了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重庆积极探索差异化创新路子,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了一系列经得起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安排部署和政策措施,经过近几年的积势蓄能,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强劲的、深厚的基础,释放了空间。例如,2019年和2020年,重庆数字经济增加值连续两年都保持15%以上的增速,有力支撑了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
财政金融如何发挥促进作用?
重庆“十四五”期间预计将新增研发经费12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十四五”末将达到2.5%,单个项目的最高支持额度可达3亿元。
《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下称:《政策》)是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的主要成果之一。发布会上,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封毅对《政策》亮点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新增投入12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十四五”末将达到2.5%。
封毅介绍,《政策》共30条,可归纳为4个关键词:加力、提效、精准、撬动。
加力,指加大三方投入,备足科研粮草。科技创新投入,政府是引导、企业是主体、金融是支撑,围绕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今年起,市级财政在5年内,每年新增10亿元投入,预计5年共带动区县新增财政投入150亿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000亿元。
提效,就是实施绩效管理,让钱花得更值。《政策》明确奖补分类施策,前补助类更注重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后补助类更强调绩效结果的运用。企业创新方面,今后的补助直接与企业的研发费用挂钩,企业无需另行申报项目,直接按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研发投入越多政府的补助就越多。
精准,则是集中财力攻关,推进重点突破。《政策》紧扣战略新兴产业、关键“卡脖子”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实施资金与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配置。项目方面,5年内将实施10个左右重大项目,单个项目的最高支持额度可达3亿元。基地方面,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等。人才方面,对急需的顶尖人才及团队,量身定制“一人一团一策”,让科研人员安心做研究。
撬动,就是用好财政杠杆,破解融资难题。《政策》注重财政金融联动,通过组建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注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孵化培育科创企业。通过风险补偿、再贴现、债券融资、上市挂牌奖补等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放,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科技企业。
西部(重庆)科学城平台优势如何发挥?
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将围绕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
重庆将如何利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平台优势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发布会上,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介绍,西部(重庆)科学城将聚焦科学主题,秉承科学精神,着力“铸魂”“建城”“搭台”“筑巢”“引凤”,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
具体而言,在推动高校深度参与科学城建设方面,将深入推动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统筹用好科学城综合资源和大学城科教资源,共同论证筛选重庆大学科学研究中心等重点合作项目50个,已签约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项目27个,其中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已投入使用。
下一步将用好校地合作会议制度,加快推动校地合作项目,支持引导高校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交叉研究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在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将着力增强科学城基础性研究的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目前,我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已完成征地及清表工作,预计下半年将开工建设;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项目计划今年9月投运;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已完成事业单位注册,一期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投运。
在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将围绕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加大高水平科研院所引育力度,加速建设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目前,科学城已集聚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78个。同时,正在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探索原创性课题研究长期支持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全方位服务体系,助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文章来源:沙区人民政府
阅读人数:3680(人)